標題: 罕見病藥的to give or not to give [打印本頁] 作者: occadmin 時間: 2017-10-22 15:59 標題: 罕見病藥的to give or not to give 【明報專訊】
大約10年前 ,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潛水鐘與蝴蝶》上畫。電影講述男主角因中風而昏迷,醒來以後,發現全身只餘下左眼可以活動,左眼的眨動成為其心靈與外界的唯一橋樑。試想想,一個人心智正常,能思考能感受,但全身不能動,不能說話,是何等的痛苦。罕見病症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患者正正承受着相似的折磨,智力正常但肌肉退化,四肢無力,連吸吮吞嚥也可能有困難。
但是,SMA不再是不治之症。去年美國一家藥廠已研發出治療藥Spinraza,能大大改善病人的情况,只是價錢極之昂費,且藥廠還未把藥物引入香港。因此,一批SMA病人和家屬於10月初到特首辦請願,並得到林鄭月娥親自出來見面和接收請願信,她承諾會向藥廠繼續爭取引入藥物。
到底為何藥廠能把藥物定價如此高昂,或者決定引入到不同地方時,有什麼考慮呢?到底香港政府引入藥物的制度、藥物名冊的登記程序,有沒有需要檢討的地方?更深入地想,分配公共資源到底是否單純的成本效率計算,背後是否牽涉重要的政治價值?為此,我特地訪問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何健基。何醫生過往一直關注公共醫療開支不足如何影響公立醫院醫生人手失衡問題。今次有關罕見藥物的資助議題,同樣源於醫療的資源不足。